對留守兒童家訪
商洛日報訊(文/圖 高軍軍)“我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要來陪留守孩子,他們太需要關愛了。”山陽縣戶家塬鎮(zhèn)中心校郭艷麗如是說。6月6日,筆者隨郭艷麗深入留守學生家中家訪,見證了一個個命運多舛孩子的家庭實況,也體驗了一名專職負責留守兒童副校長的辛苦。
探訪留守孩子
三(1)班的小黨,母親是殘疾人,黨同學今年9歲,父親在外打工,一年只能回來一次,爺爺奶奶體弱多病,在鎮(zhèn)政府跟前打工,并租房子照看孩子的上學。這幾年由于太過勞累,爺爺?shù)昧搜祫趽p,現(xiàn)在基本上干不了重活。黨同學回來后不僅要照看殘疾的母親,還得干家務活,幫忙做飯,洗衣服。奶奶很是心疼孩子,但家庭的困難只有讓孩子多學點知識,早日成為家庭的頂梁柱。
在街道村胡國海家中,身為重度殘疾的胡國海不能下地勞動,妻子在他殘疾后就離家出走,杳無音訊,那時候孩子才1歲,如今孩子已經八歲上二年級。在她幼小的心里,想不通別人都有媽媽自己為什么沒有媽媽,讓幾位家訪的老師流下了眼淚。在留守學生聶同學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他租住的房子,房門緊鎖,鄰居告訴我們,孩子的媽媽每天都是早上出去,很晚才能回來,孩子說,他媽媽在坡上老家種地,不得不回去。短短的一個下午,我們走訪了貧困留守孩子7家,并把每個孩子的家庭詳細情況都造冊登記。
關愛留守兒童
戶家塬鎮(zhèn)針對留守兒童實際情況,采取各種有效措施,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藍天。該鎮(zhèn)各學校成立了“留守兒童關愛中心”,實行全員參與,加強了對留守兒童管護工作的統(tǒng)一領導和管理。戶家塬鎮(zhèn)中心校把“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定位為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全體留守兒童,普及學會學習、人際交往以及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心理健康常識,以預防為主,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了解簡單的心理調節(jié)方法,建立必要時求助的意識,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自我完善和健康發(fā)展。學校組織開展了“留守兒童”的普查活動,摸清了留守兒童的底數(shù),建立了留守兒童一人一卡檔案,為每個留守兒童建立了專門成長檔案,形成了長效管理機制。開通“親情電話”、“親情視頻”,設立了“留守關愛兒童之家”,鼓勵孩子們每月與父母通話一次,有條件的家長可以和子女親情視頻,架起了留守兒童與父母情感溝通的橋梁。學校公開教師電話,讓外出務工家長隨時與老師聯(lián)系,希望家長多關心留守在家的子女,安排有經驗的老師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
“留守兒童”是弱勢群體,為此,學校為“留守兒童”實行“三個優(yōu)先”。學習上優(yōu)先輔導,學校從學習方面對留守兒童逐一進行分類、分組,落實到每一位任課教師。由任課教師具體分析學生的學業(yè)情況,制定學習幫扶計劃,明確幫扶時間、內容和階段性效果。每個留守兒童由老師牽頭確立一名學習幫手,教師對結對幫扶效果進行定期檢查,生活上優(yōu)先照顧。對留守兒童做到“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學校組織留守兒童參加集體活動,建成了“留守兒童關愛之家”,并且做到有工作人員、有活動場地、有辦公設施、有固定電話、有活動經費?;顒邮业慕ǔ蔀榱羰貎和峁┝苏n余的活動場所,改善了留守兒童生存發(fā)展環(huán)境。在留守兒童中確立幫扶對象并配備幫扶教師,幫扶教師經常與留守學生互相交流、溝通,隨時掌握留守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引導他們健康成長。教師定期走訪,確定教職工定點定人聯(lián)系留守學生作為幫扶對象,建立了與代理監(jiān)護人溝通聯(lián)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