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牧民們逐水草而居,以湖泊為代表的水資源,在蒙古高原往往意味著生命。呼倫湖、達里諾爾、烏梁素海、居延海、岱海、查干諾爾,這些湖泊名字,伴隨著蒙古族歷史及中華文明的進程,廝守著水草豐美的沃土。
近年來,湖泊萎縮已成為內蒙古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突出問題之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大學方精云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通過遙感判譯與野外考察,發(fā)現蒙古高原的湖泊在過去30年間呈快速消退趨勢,湖泊總面積縮小了約30.3%。這項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fā)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內蒙古湖泊面積與數量減少超三成
西湖,水光瀲滟、風景秀麗的代名詞。在內蒙古科爾沁沙地中的通遼市奈曼旗,也有一個西湖。這個沙漠西湖形成于元代,數千公頃水面,煙波浩渺、鷗鳥紛飛,為當地一大美景??蛇@些美好現只留存于世人的回憶和嘆息之中,有500多年歷史的奈曼西湖于2001年徹底干涸。
新華社內蒙古分社一位記者上世紀90年代初曾到訪奈曼西湖。他說,當時這里水草豐美、特產鯉魚,興致起來,還在湖邊游過泳。而現在卻是“湖心種地出綠色,西湖風沙已無邊”,當年的湖心島周圍遍布農田。
奈曼沙漠西湖的消亡只是內蒙古湖泊波動變化的一個縮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大學方精云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日前發(fā)布研究成果稱,過去近30年間,內蒙古的湖泊總面積縮小了約30.3%。由1987年前后的4160平方千米縮小到2010年的2901平方千米,呈快速消退趨勢。
湖泊面積大幅減少的同時也伴隨著數量的快速下降。方精云院士團隊通過考察,對內蒙古所有面積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進行監(jiān)測,發(fā)現湖泊數量在1987年有427個,到2010年減少了145個,占湖泊總數約34%。
人類活動干擾是湖泊消退主因
內蒙古農業(yè)大學水利與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助理研究員孫標介紹,內蒙古屬典型的中溫帶季風氣候,大部分地區(qū)都屬于干旱半干旱區(qū),受特殊地理環(huán)境影響,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脆弱性較全國尤為突出,主要特征表現為湖水淺、淡水湖少、鹽湖多、極易鹽化和干枯等。
呼倫湖位于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西部,素有“草原明珠”之稱,為北方第一大湖,是北方生態(tài)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發(fā)揮著調節(jié)氣候、涵養(yǎng)水源、防止荒漠化及維系周邊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等重要生態(tài)功能。
這些年來呼倫湖的波動變化,讓10年來從事水環(huán)境監(jiān)測研究的孫標印象深刻。
據內蒙古農業(yè)大學河湖濕地水環(huán)境保護與修復團隊的科研監(jiān)測數據顯示,呼倫湖在2000年以前,面積主要波動在2100平方公里左右。從2000年開始,湖泊面積大幅萎縮。到2011年,面積縮小到約1750平方公里左右,減少約17%。水位的迅速下降,使湖泊蓄水量由原來的120億立方米減少至45億立方米左右,水量減少了60%以上。
究其原因,這樣劇烈的變化為氣候因素和人類活動的疊加作用。從2000年開始到2011年,呼倫湖地區(qū)的降雨量比上世紀60年代至上世紀末的平均降雨量約減少了26.5%。蒸發(fā)量卻增加了7.1%。入湖的河川徑流量由于氣候及人類的取用水活動更是減少了近74.6%。這使得呼倫湖出現了有數據監(jiān)測以來最快的萎縮速度。
孫標認為,從長期來看,湖泊的形成與消失、擴張與收縮是全球的、區(qū)域局部的構造和氣候事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從短期來看,湖泊的擴張與收縮是由氣候變化和人類社會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部分湖泊受人類活動影響特別明顯。
中科院方精云團隊研究針對蒙古高原所有面積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進行了年際變化的時序檢測,并詳細探討了湖泊變化的成因。結果發(fā)現,雖然我國內蒙古自治區(qū)和蒙古國經歷著同樣的氣候暖干化,但內蒙古地區(qū)高強度的人為干擾導致其湖泊面積快速萎縮,而蒙古國湖泊面積僅輕微下降。
在內蒙古農牧交錯區(qū),灌溉耗水是湖泊減少的主要因素,解釋了近8成的面積變化。而在草原區(qū),湖泊銳減的原因64.6%是來自煤炭開采耗水。
河湖水資源保護任重道遠
水利專家分析,高強度的人類干擾給內蒙古湖泊波動帶來了巨大的負效應,但如果是合理調配、嚴格水資源管理體系,正效應帶來的生態(tài)紅利也可以凸顯出來。
居延海位于我國風沙源頭內蒙古西部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內的戈壁深處,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的尾閭湖泊。近半個世紀以來,由于黑河流域用水劇增、過度開墾等原因,西居延海于1961年干涸,東居延海于1992年干涸,湖水干涸后額濟納綠洲急劇萎縮,成為我國主要的沙塵源地之一。
如今,站在東居延海岸邊眺去,湖面映著陽光閃閃發(fā)亮,如一面鏡子般連接著遠處的天際。微風吹過,金黃的蘆葦蕩搖曳起伏,像衛(wèi)士一樣守護著這顆大漠中的明珠。
2000年,為解決額濟納綠洲生態(tài)等問題,國家緊急啟動黑河干流水量跨省區(qū)統(tǒng)一調度工作。黑河流域水量統(tǒng)一調配以來,額濟納綠洲水源涵養(yǎng)能力逐步提高,沙塵暴發(fā)生次數已由治理前的年均5.85次減少到3.5次。
自2004年開始,東居延海實現連續(xù)8年不干涸,水域面積在40平方公里左右,黑河尾閭特有的大頭魚重新出現,絕跡多年的白天鵝、灰雁、黃鴨等野生鳥類成群棲息。
在內蒙古東部,隨著近年來的區(qū)域降雨量增加,枯水周期結束,呼倫湖的水位及面積開始有所恢復。到2014年,面積恢復到約1980平方公里左右,庫容水量增加到80多億立方米。內蒙古自治區(qū)和呼倫貝爾市兩級黨委政府也打出“組合拳”,從管理規(guī)范、綜合治理、體制建設等方面入手,成立了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全面升級生態(tài)保護措施。
方精云院士團隊呼吁,國家及地方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長遠規(guī)劃和謹慎使用內蒙古及我國北方地區(qū)的地下礦產資源和水資源,確保該地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統(tǒng)計數據顯示,全國面積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已有200多個萎縮;全國因圍墾消失的天然湖泊有近10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