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1日電 題:穿越南北的孫中山情結
中新社記者 程景偉
11日上午,珠江邊上,一場“孫中山與日本友人梅屋莊吉(曾多次資助孫中山革命)”展覽,在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拉開帷幕。
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是辛亥革命后,孫中山最重要的革命大本營。紀念館副館長朱曉秋告訴中新社記者,此次展覽是該館為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所舉行的首場紀念活動。
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革命策源地,逾百年后的今天,廣州的大街小巷依然留存著數(shù)十處與孫中山相關的重要舊址和遺跡。大元帥府、中山紀念堂、黃埔軍校舊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等,均是海內(nèi)外華人參觀的熱門選擇,近年來也有夏立言等眾多臺灣政治人物到訪。
在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的朱曉秋眼中,孫中山并非不會犯錯誤,他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但她強調(diào):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孫中山都是全球華人公認的偉人。
“在中山市翠亨新區(qū)設立一座偉人雕像”,廣東中山紀念中學原校長賀優(yōu)琳在全國兩會上頻頻呼吁。約三年前成立的翠亨新區(qū),是在孫中山出生地翠亨村為核心的基礎上拓展而成,并已被設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從孫中山故鄉(xiāng)啟程,由南往北,穿越了近半個中國來到北京,這位有著“憂民哥”之稱的全國人大代表,連日來除了為民生奔走,心里也掛記著如何更好地弘揚“中山精神”。
兩會期間,賀優(yōu)琳對記者稱,在中山市,孫中山故居、孫中山紀念館等每年吸引了上百萬人次的海內(nèi)外華人前去參觀、瞻仰,但卻缺少集中體現(xiàn)孫中山精神特質(zhì)的標志性建筑,“這不得不說有點遺憾”。
在他看來,借孫中山誕辰150周年之際設立其雕像,如今正當其時。
“文藝家有責任弘揚民族精神,推動時代進步”,全國人大代表、粵劇名旦倪惠英對記者說,孫中山追求民主、自由、平等,今年粵劇界要創(chuàng)作和排演紀念孫中山題材的劇目。以粵劇方式講述孫中山,無疑也是在講述一個動人的“中國故事”。
中國各地今年將舉辦一系列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活動。而除了官方動作,民間對于孫中山的緬懷,在形式上亦十分豐富。
全國政協(xié)委員、畫家李延聲稱,其耗費近三年,創(chuàng)作出表現(xiàn)孫中山波瀾壯闊人生的百米長卷,計劃今年11月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廣州市檔案館、南京市檔案館則將舉辦孫中山誕辰150周年檔案史料“雙城展”。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內(nèi),港區(qū)全國人大代表蔡素玉與記者談起孫中山時稱,香港社會應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之際,引導更多的年輕人正確認識國家和歷史。
針對臺灣島內(nèi)近期出現(xiàn)的“去孫中山化”事件,蔡素玉稱,相信這種“臺獨”行為不會受大部分臺灣民眾的認同,應予以譴責。
91年前的3月11日,孫中山在北京簽署了“總理遺囑”,次日,他與世長辭?!案锩形闯晒?,同志仍須努力”一語就出自該遺囑。
過去多年里,無論是孫中山的誕辰之日,抑或是忌日,北京、廣州、南京等地都會舉行相關的紀念活動,表達對這位中國民主革命先驅(qū)的緬懷之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