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門里的熊熊火焰照亮了何萬民與劉秋云夫婦的笑臉
花白胡子的趙恩老人靠著柴垛悠閑地聽著秦腔戲
天氣暖和了,何長財一邊曬太陽,一邊收拾挖回來的藥材。
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文/圖 本報記者 劉少鴻 左 京 李 亮)蕭蕭冬日,偏僻山村的景象更顯寂寞冷清。尋遍山嶺,能見到的,幾乎都是老人了。這樣的感受在心海中淤積成渚,總有一種無法割舍的情愫縈繞期間。商州區(qū)北寬坪鎮(zhèn)郭灣村,一條大山溝,里面枝枝岔岔,小溝縱橫,山嶺聳立。村支書董興華憂慮地告訴記者,498戶人家中有30多戶為留守老人,且居住十分偏遠分散,常日不見生人。尋訪這些大山深處的留守老人,我們想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這個冬天,他們在家里暖和嗎?一路行來,感受到的有欣慰、有辛酸、有無奈,也有喜憂參半的期待與守候。“其實,這些留守老人的衣食住行基本都不存在太大的問題。但人是需要交流的,在這么一種環(huán)境里,他們內(nèi)心世界里真實的狀態(tài)和需求,我們能夠真正休味得到么!”隨行的北寬坪鎮(zhèn)黨委副書記郭志強如是講道。從老人的眼睛里,我們讀到這樣一句話:遠方的孩子,陽光與柴火溫暖的是身體,親情卻能溫暖心靈。
炕門火溫暖你我
爬過一段蜿蜒陡峭的山梁,我們來到了郭灣村山塬組村民何萬民的家。推開低矮的木門,妻子劉秋云正在光線灰暗的廚房里準備一天中最重要的下午飯,案板上面團已經(jīng)揉好,就等著搟面了。在劉秋云身后的土墻上,炕門洞里的火焰在何萬民的撥弄下熊熊燃起,火光把他的臉照得通紅。由于長期被煙熏,土墻上留下一片黑色的印記,一個破草帽和笤帚就掛在旁邊。柴火燃燒時發(fā)出的吱吱聲響,襯托得這山村小屋安靜又溫馨。“不等到天冷,老伴就早早把柴火整整齊齊堆滿院子了。我們這山里頭冬天都是靠炕門取暖的,既烤了火,又有熱炕可以睡,從早暖到晚,一舉兩得嘛。”劉秋云笑著說道。
小廚房外,寬敞干凈的場院里,一座氣派的磚瓦房矗立其間。端來小板凳,老兩口與記者拉起了家常。“別看現(xiàn)在這么大的屋里只有我兩個人,如果全家聚齊了大大小小要12口人哩。”69歲的何萬民自豪地告訴記者,他有3個兒子,5個孫子,最大的孫子已經(jīng)19歲了。大兒子何志清初中畢業(yè)后成為一名配菜師,經(jīng)過多年打拼,把家安在了西安。二兒子何志剛?cè)缃裨陉儽苯?jīng)營著一家超市,自己當(dāng)起了老板。“小兒子跟兒媳婦也在西安生活,也都有娃啦。媳婦坐月子的時候我和老伴去照看了兩個月。”何萬民不好意思地說,這已經(jīng)打破了他們在城里居住的最長記錄了。兩個月后兒媳婦身體恢復(fù)得差不多了,他們老兩口像逃跑似的回到了自己的大山里。“娃們都孝順得很,在城里吃得好也住得好,但是在那兒沒人說話,閑得心慌。回來以后,覺著空氣也好,咋樣都是舒服的。”何萬民說,兒子們給他買了手機,每周都能接到好幾通電話,詢問他們的身體狀況,缺啥少啥。但他們很少給兒子打電話,只在有事的時候主動打上一次,老人不愿意麻煩工作繁忙的兒子兒媳。“老二的電話最多,他比較閑,他哥他弟都是給人家打工哩,有啥事找他的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