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財神爺爺發(fā)起的10元“甩賣”學籍事件,引發(fā)網上口水戰(zhàn),該事件讓網民再次陷入對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爭論。據了解,此次事件的起因是財神爺爺理財APP在高校發(fā)起注冊下載并通過學籍驗證就送10元現金收益的“有錢就是爺”的營銷活動,導致學生為獲獎勵而買賣同學學籍。財神爺爺的此次活動主要是面向在校大學生,通過分享邀請好友下載財神爺爺APP,從而得到相應現金收益,活動初衷旨在幫助當代大學生提早建立理財觀念,卻不曾想會引發(fā)后續(xù)事件。
該活動一經發(fā)出,就在高校學生中掀起熱潮,然而由于部分學生利用該產品運營中的漏洞私自牟利,也便有了10元甩賣學籍的軒然大波。隨著事件升溫,“甩賣學籍”的話題熱度一直居高不下。部分網友認為:“10元出賣學籍信息的行為背后,不僅僅是利用漏洞斂財,更是社會道德底線問題。學籍不單單是在校學生的身份證明,更關系到以后的就業(yè)、檔案等,甩賣學籍是對大學生的一種蔑視,更是大學生價值貶低的一種表現。但也有網友持不同意見:“從現實情況來看,當前大學生對金融知識了解太少,不懂得利用金融工具,一旦畢業(yè),也就等于啃老。因此,大學生在上學期間了解理財、開始理財是有必要的。這次財神爺爺的營銷活動,也算是為大學生提供一次學習理財契機,不但沒有壞處,相反,還非常有益。”
現今社會,大學生理財成為時下最為關注的熱點。大學生的消費訴求和購買欲望讓其參與理財成為一種必要,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和畢業(yè)就失業(yè)的現實困境使理財成為一種必需,P2P理財平臺蓬勃發(fā)展又讓理財成為一種必然,同時大學生理財知識的缺乏和社會經驗的不足也為盡早接觸理財埋下了伏筆。就如此次甩賣學籍事件,學籍是學生在校的身份證明,涉及個人隱私,屬于保密的信息。每年都有大量的學籍信息被泄露或頂替,就如每個人都接到過傳銷、詐騙電話。這些成為相關部門的無能為力之殤,學生和家長的無可奈何之痛。而今,學生自主甩賣學籍、甚至搜集泄露學籍信息的行為,讓我們痛心的同時也警醒我們,對于大學生理財還需加強理財思維以及培養(yǎng)和規(guī)避危機能力的防范教育。所謂“君子愛財,取之以道”,大學生理財,要選擇安全平臺,通過合法方式增加財富,才能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
隨著大學生的不斷成長以及社會角色的轉變,“財”與大學生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理財成為大學生當下時興的生活方式。據調查,僅2014年,全國2500多萬在校大學生中,就有超過35%的人嘗試過互聯網理財,其中超過萬人的理財收入在4000元以上,這一現象讓大學生陷入狂熱理財浪潮,更是刺激了各個理財公司為搶占學生市場占有率而進行激烈競爭。大學時代是人生觀、生活技能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是理財的起步階段,也是學習投資理財的黃金時期。作為未來的投資主體,大學生的理財觀念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未來社會金融市場的發(fā)展。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改變了全民理財的方式,而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當代大學生往往比自己的父母更擅長互聯網理財,并且不少父母也愿意信任自己的子女,甚至有意識地撥出一部分家庭資產來培養(yǎng)子女的理財能力。家庭的鼓勵和支持拓寬了大學生投資的渠道,提高了家庭閑散資金的使用率和收益率。
一方面,在各路股市滿屏飄綠,傳統(tǒng)理財產品利益率整體下滑的當下,P2P平臺投資理財的穩(wěn)健成為年輕投資者首選;而與之相配套的風控措施則保證了平臺的安全,大大減少市場風險對大學生理財造成的沖擊;另外,P2P平臺本身也會通過第三方資金托管增加投資者的信心,為用戶的資金上道保險杠,避免投資者觸及自融雷區(qū)。另一方面,資金流動性是年輕人選擇的重要參考,P2P平臺低額的起投金額標準使得其具備了起投門檻低和靈活度高的優(yōu)勢,能讓用戶在理財選擇上盡可能的多樣化,變現方式更加靈活,隨存隨取不誤事,更好地滿足了年輕投資者對資金流動性的需求。最后,創(chuàng)新的金融模式、有趣的設計風格、簡單便捷的操作方式更加符合年輕人的需求,既節(jié)省了時間,又不需要花費大量精力研究,只需坐等最后收益,從而平衡了大學生理財與學業(yè)間的沖突。
2015年是P2P理財領域極不平靜的一年,而財神爺爺推出的“有錢就是爺”活動,恰恰符合大學生理財的低門檻、高收益、嚴風控、保安全、靈活支取、便捷操作等要求,使得大學生理財熱情空前高漲,也讓各大高校內互聯網金融風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