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來,他從毛頭小伙變成了滿面風霜的中年人,他所待過的三所學校,教師是一個或幾個,學生是幾十個,班級是復式班,校園都地處山大溝深、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的偏遠貧困山村。他就是鎮(zhèn)安縣達仁鎮(zhèn)雙河教學點的章拔林老師。
窮山溝來了位“高材生”
1991年章拔林從丹鳳師范畢業(yè),來到當時的達仁區(qū)報到時,負責人問他想到哪里去,他說哪兒需要就去哪兒。于是,他到了距公路7公里、最高寒的觀音溝單人初?。ㄈNㄒ坏睦蠋煟┕ぷ?,成為當?shù)赜惺芬詠淼谝粋€到單人初小任教的師范畢業(yè)生。達仁鎮(zhèn)中心校校長劉雷說,2000年之前,大部分農(nóng)村初小主要依靠民辦或民辦轉正的老教師來運轉,師范生是當時經(jīng)過專業(yè)培訓的“高材生”,沒人愿意到單人初小去,但是章拔林去了,而且一待20余年。
隨后,章拔林2004年到達仁鎮(zhèn)雙河教學點任負責人。當時,雙河教學點只有8名教師,不到100名學生,5間土坯房教室破得好像風一吹就會倒掉,電沒有接通,僅靠附近小電站供的電時有時無。“當年到了這里,就算是與世隔絕了。”章拔林說。
初到雙河初小,村民劉道良告訴他,村民祖祖輩輩以種地為生,基本上都認為:孩子多少學點知識,只要被人騙不了就行了;上學既要花錢,又讓家庭缺少勞動力。學校的現(xiàn)實情況是:入學率不到70%,家長把孩子放在學校就基本不聞不問了。
為此,章拔林和同事一道翻山越嶺動員學生入學,周周家訪以爭取家長對學校的支持。2014年考上陜西科技大學的貧困學生汪忠梅說,當初家人都認為讀書無用,要我回去學農(nóng)活,可是章老師到我家來了七次,硬是做通了全家人的工作,使我重返學校。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到兩年,該校的入學率達到100%,家長也時不時地來學校打聽學生的表現(xiàn)。
每一個孩子都是平等的
“面對孩子,必須一碗水端平,這是老師的良心。只要進了校園、我的教室,他就是我必須盡心教好的學生。”章拔林說。
2013年以來,章拔林爭取多方支持,對學校進行了全面建設,讓校園面貌煥然一新。村民李洪發(fā)說:“現(xiàn)在的學校是這十里八村最洋氣的地方。要不是章老師拼命地工作,哪有學校現(xiàn)在的好光景!”可是,章拔林卻說:“我很愧疚,這兩年寒暑假都在搞校建,沒能照顧年老多病的老母親。” (記者閆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