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乙肝發(fā)病高峰在40至45歲
多數患者發(fā)病不明顯,慢性化和纖維化程度高,容易發(fā)展為肝硬化和肝癌
本報訊(記者賈曉宏)今天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確定的第五個世界肝炎日。北京市疾控中心發(fā)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市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發(fā)病水平處于全國最低水平,15歲以下兒童青少年已經三年無新發(fā)乙肝病例。
據介紹,2014年全市病毒性肝炎新發(fā)病例報告發(fā)病率為3.95/10萬,與2013年相比下降了23.41%。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本市1歲至59歲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流行率由1992年的5.76%下降到了2.73%,其中25歲以下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流行率已降至1%以下。這說明本市目前正處于由乙肝中度流行區(qū)向低度流行區(qū)過渡階段。
2014年本市15歲以下各年齡組無急性乙肝病例報告,乙肝發(fā)病者主要是15歲以上的人群,發(fā)病高峰出現在40歲年齡組,即40歲至45歲。成人乙肝病毒易感者,尤其是成人高危人群,包括乙肝感染者配偶或性伴、醫(yī)療衛(wèi)生人員、救援人員、經常接受血液透析者、不安全注射者等,自身更易感染乙肝病毒,同時他們的乙肝疫苗接種率不高。這說明,成年人已經成為本市乙肝防控的重點。今后,本市將在高危人群中探索乙肝疫苗接種新模式,進一步降低全市病毒性肝炎報告發(fā)病率。雖然本市病毒性肝炎的發(fā)病率在全國處于最低水平,但2014年北京市乙肝的報告死亡率仍然位居所有傳染病的首位。多數患者發(fā)病不明顯,慢性化和纖維化程度高,容易發(fā)展為肝硬化和肝癌。疾控部門提醒慢性肝炎患者,特別是乙肝患者,如果進行早期規(guī)范的抗病毒治療,不僅可以延緩疾病進程,而且可以有效預防和減少肝硬化和肝癌的發(fā)生。J146
相關新聞
丙肝疫苗研制仍無進展
本報訊(記者代麗麗)由于發(fā)病率高,卻常被人們忽視,丙肝在今年的肝炎日宣傳活動中備受關注。專家提出,目前丙肝疫苗的研究仍無大的進展,篩查是最重要的防治手段。
專家表示,提起肝炎,很多人會聯(lián)想到乙肝、甲肝。其實,丙肝也是我國常見的肝臟病,是導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丙肝起病隱匿,多數患者癥狀并不明顯,很容易被忽視,多數患者被確診時已經到了丙肝中晚期。因此,丙肝被稱為“隱匿的殺手”。調查顯示,86%的被調查者根本不知道丙肝這種疾病,78%的人從來沒查過丙肝。專家預計我國有1000萬丙肝患者,就診者僅占約2%。
遺憾的是,丙肝與乙肝不同,乙肝已經可以用接種疫苗的方式有效預防,但丙肝至今還沒有疫苗。在談到丙肝疫苗的研制進展時,中國工程院院士莊輝表示:“丙肝疫苗的研究比較困難,因為丙肝病毒會變異,現在也不知道哪個片斷會產生綜合抗體,所以國內沒有研究丙肝疫苗,這比艾滋病疫苗的研究還要困難,國外在這方面的進展也不大。”
人民醫(yī)院副院長、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的主任委員魏來提出,慢性丙肝病毒的感染沒有明顯表現,或者到疾病末期才出現比較明顯的改善,所以要提前篩查。篩查出來之后,用現有的新方案治療,可以使病毒的清除率和治愈率達到90%,乃至于95%以上。由于中國人種的原因,即便用最普遍的聚乙二醇干擾素聯(lián)合利巴韋林治療,患者仍有64%可以達到病毒的清除。而沒有產生足夠抗體的患者,第一次就診的就有大約15%發(fā)生了肝硬化,乃至肝癌。因此,對于慢性丙肝患者來說,還是應該做更早的治療,以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發(fā)生。J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