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一個手機或IPAD給孩子作為“六一”兒童節(jié)的禮物,這樣的家長可能不在少數。而對于從小生活在被電子產品包圍的環(huán)境中的許多寶寶來說,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公交車上、餐廳里,孩子們全神貫注低頭擺弄手機、平板電腦的場景早已司空見慣。但是,這些電子產品真的適合孩子嗎?
在國內某知名問答型知識社區(qū),“兒童玩IPAD等電子產品到底有沒有危害”這個問題讓網民爭得不亦樂乎。
在35個精彩回答里,排在點贊榜前兩位的均已過千。第一位的回答以自己的女兒玩IPAD其樂融融為例,認為孩子沉迷電子產品都是因為與家長缺乏交流和照顧,不能怪IPAD。而排點贊榜第二位的回答則是極力反駁前者觀點,認為其偷換邏輯概念,誤導大眾,IPAD等電子產品對孩子的視力、智力發(fā)育等多方面存在危害,孩子容易被誘惑乃至沉迷,“會把孩子玩傻了!”
家長很省心,專家挺擔心
小霖今年8歲,但他的IPAD經歷至少已經有五年了。在他兩三歲的時候,就被爸爸新買的IPAD吸引住了,看視頻、聽故事、切水果……有時甚至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爸爸媽媽因為平時工作太忙,沒太多時間照看他,自從有了這個“電子保姆”,省心多了。
記者日前在多個微信群、qq群隨機詢問了多位年輕家長,大部分表示自家孩子在幾個月大就開始盯著電視屏幕看了,一歲多左右就接觸IPAD、智能手機等的不在少數。“因為家里電子產品無處不在,很難避免孩子接觸?!倍页臭[的孩子玩起它們來,就立馬變安靜了,“自己也省心?!?/p>
“沒時間照看”,這是大多數家長給孩子玩手機、IPAD的一個理由。確實,很多孩子在迷上這些電子產品后,家長可以省出大把時間去做其它的事情。
有統計顯示,在中國0-6歲的孩子中,有66.6%從4歲開始接觸電子產品,平均每天玩平板電腦或手機時間1.5-2小時,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認為,父母的榜樣性很強,孩子玩什么不玩什么受父母影響較大,希望父母能以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不能圖省事,讓孩子長時間玩電子產品?!?/p>
功能太強大,后果挺可怕
功能強大,幾乎是每一個電子產品追逐的終極目標。但在一些幼教專家的眼里,恰恰是因為這些電子產品的功能過于強大,對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來說,結果是很可怕的。
兩三歲就開始接觸IPAD的小霖,轉眼已經到了入學年齡。但老師很快向家長反映,小霖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好動,做題粗心,記憶力差。爸爸帶他去醫(yī)院檢查的結果是:輕度“感覺統合失調”,這是一種兒童期較常見的心理、行為發(fā)育障礙,嚴格來說不是病,孩子的智力很正常,只是大腦和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出現障礙,通過訓練可以矯正。直到這時候,爸爸才追悔不已,馬上把IPAD給收起來,并且把家里的網絡給斷了。
孫云曉認為,縱容孩子玩IPAD等電子產品弊大于利。因為在幼兒階段,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需要打開身體的各個器官感知世界,玩一些積木玩具、現實互動類的游戲,對心智的發(fā)育成熟大有裨益。而玩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孩子的參與很被動,而且它功能很強大,孩子很容易受誘惑變得沉迷,讓他們的視野變得狹小,對發(fā)育不利。
北大人民醫(yī)院兒科副主任張曉蕊告訴記者,從臨床病例看,玩IPAD等電子產品確實對孩子的視力有影響,至于是否會影響大腦和神經“變傻”,導致“感統失調”,這需要做大量的病例跟蹤研究,據她了解,國內目前沒有相關的研究成果披露。
超時玩電腦 眼睛受不了
北京朝陽區(qū)的可可在讀幼兒園時迷上了IPAD,上小學后,又喜歡在電腦上看動畫片,幾乎每天放學都要看上幾集。后來為了防止近視,爸爸媽媽做了規(guī)定,只允許周末每天可以各看1小時,她可以自愿選擇一口氣看完或者分成上中下午使用。
玩手機、電腦時間長了對眼睛不好,這幾乎是家長們的共識。因此,他們都會限制孩子玩手機、電腦的時間,有時甚至要和孩子“斗智斗勇”,藏手機、掐網線、改密碼……但實際上,“超時”現象仍隨處可見。
有研究表明,電腦顯示器、手機、平板電腦等基于LED技術的數碼產品顯示屏發(fā)出的高能藍光,對眼睛的危害較大,兒童及青少年正處于視覺系統發(fā)育的敏感期,相較成人更容易受到傷害。
孩子每天玩多長時間電子產品合適呢?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yī)院眼科副主任、博士生導師畢燕龍教授從保護視力的角度建議,0-2歲的兒童不宜使用電子數碼產品,2-6歲以內的幼兒每次使用時間不應超過20分鐘,一天累計以不超過1小時為宜。
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長、南京師范大學教授虞永平表示,3歲之前,兒童每天玩電子產品的時間不得超過一刻鐘。因為“電子產品周圍有強烈的輻射,對孩子的身體健康不好?!?/p>
國家衛(wèi)計委2013年發(fā)布的《兒童眼及視力保健技術規(guī)范》提出,兒童持續(xù)近距離注視時間每次不宜超過30分鐘,操作各種電子視頻產品時間每次不宜超20分鐘,每天累計時間建議不超1小時,2歲以下兒童盡量避免操作各種電子視頻產品。
愿望都挺好 上癮難治療
在記者采訪的家長中,多數人都表示給孩子買IPAD是為了學習或開發(fā)智力,但他們也都承認,其實孩子更多的時間是用來玩游戲。
黑龍江的曹先生告訴記者,他的兒子剛接觸IPAD時,大部分時間都用在識字、聽故事、看動畫上,他也下載了幾個諸如“湯姆貓”、“切水果”等適合孩子的游戲軟件。但不知什么時候起,電腦上的游戲越來越來多,兒子對游戲的熟稔程度甚至超過了他自己,這令他不得不對孩子實行電腦“管制”。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曹晉曾做過一份調查,在100個受訪家庭中,80%以上兒童對IPAD等電子產品充滿興趣;盡管家長們希望孩子通過IPAD進行益智學習,但73.6%的孩子僅用它來玩游戲,只有3.3%的孩子學習網絡課程。
不可否認,對于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游戲本身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但電子游戲“上癮”卻是家長們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盡管存在爭議,但國內外都已有幼兒園試點IPAD教學了。早在2年前,南京市的一家幼兒園就嘗試把IPAD引入課堂教學,園方認為,IPAD是強大的教學工具,其觸摸屏的使用非常簡單,還有圖像和聲音,學習起來不會太枯燥。而且電子產品本身也是孩子生活世界需要認知和了解的一種事物?!岸率嵌虏蛔〉??!?/p>
對此,著名幼教專家陳禾堅決反對。理由是,孩子沒有自制力容易上癮,會失去對正常游戲和學習的興趣;愛上電子游戲,思想即受控制,扭曲了價值意識;注意力缺失,造成未來的學習障礙;失去動手能力;失去自主思考能力;忽視社會規(guī)范;孤僻、不合群,人際關系差;損害健康等。
網上有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蘋果”創(chuàng)始人喬布斯嚴格限制自己孩子使用數碼產品,他幾乎每晚都同孩子們在廚房共進晚餐,討論書本、歷史和其他課題。(申寧 歐興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