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載:2014年12月1日,南京審計學院大三學生王茜發(fā)布了最后一條微信,留下了指定聯(lián)系人的電話、電子郵箱和通訊地址,和其他8位志愿者一起,上交并封存了自己的手機和iPad,開始度過一個月沒有手機的“原住民生活”。經(jīng)過整整30日的體驗,體驗者最大的感慨是:“沒有手機的日子簡直不能活!”據(jù)了解,“一個月不用手機”的活動是由該校校長晏維龍發(fā)起倡議的。晏維龍表示,“通過這次活動,希望同學們要學會‘卸載’,勇于挑戰(zhàn)自己,勇于放棄你依賴、心愛的東西,能夠靜下心來,重新思考自我與外界的關系?!?/p>
根源在“身不由己”
毛開云(媒體人): 沒有手機活不下去?這個說法有點夸張。然而面對現(xiàn)實,沒有手機很多時候確實活不下去,因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我所在單位的“一把手”講過一件真實的事情:一天,某縣縣長的秘書打電話找該縣某局局長,多個電話打不通后,那位局長的職務沒了。當那位局長的電話能打通后,局長知道自己沒了“帽子”后悔不已。遇到電話接不通就丟官帽,這與沒電話活不下去有多大區(qū)別?
對于年輕人而言,沒有手機或許真的難活:要就業(yè),沒手機如何聯(lián)系;要談戀愛,沒手機如何溝通;要生活,生活用品幾乎在網(wǎng)上買,沒手機如何買,不可能一直背個電腦;要工作,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沒手機如何及時準確了解信息……然而這一切,還是可以歸根于“身不由己”。
“逃離手機”是個偽問題
王軍榮(教師):手機功能越來越多,除了基本的通話發(fā)信息,還可以刷微博、聊微信、QQ、看新聞、玩游戲、看視頻、聽音樂……手機里的“世界”也越來越精彩,但再精彩都不如生活中的精彩。其實,過度地依賴手機,恰恰是因為覺得現(xiàn)實生活不夠精彩?!笆澜缟献钸b遠的距離,是我坐在你面前,而你卻在低頭玩手機?!边@是現(xiàn)代的悲哀。
有手機,很多事情會變得很方便,作為工具,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刻意逃離手機,而實際上也逃離不了。那些逃離手機的大學生也有不方便的時候:搞錯星期幾、錯過活動安排、坐錯車找不到路、約了人又被“放鴿子”、想找人記不得電話號碼……有時候,沒有手機真的很不方便。
凸顯信息獲取焦慮
劉建國(法律工作者):產(chǎn)生手機依賴的根本原因,是人們在現(xiàn)代社會的高壓力下產(chǎn)生的信息焦慮。對于這種焦慮心態(tài),很多人也都認為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階段,凸顯出了當今社會發(fā)展的主流態(tài)勢。尤其是,在海量信息面前,人們?nèi)菀桩a(chǎn)生強烈的不確定感和不安全感。由于擔心錯過可能有價值的信息,就逼迫自己不斷關注或者搜集更多信息,最終產(chǎn)生信息焦慮的心理。
事實上,即便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當人與人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時,也往往會將談資固定在自己所獲取的信息上。于是,如果自己對于他人所談及的話題,并沒有及時的了解和掌握,必然會給人際交往帶來障礙。況且,手機依賴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產(chǎn)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人過度依賴手機,是由工作需要或生活習慣決定的。
“不用手機”是因噎廢食
張立美(教師):采取把手機封存,一個月里不用手機的辦法,這其實是一種逃避生活的辦法,并不是解決科技綁架的有效做法。科研人員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精力和腦細胞,發(fā)明了手機、電腦等科技產(chǎn)品,就是要給我們?nèi)祟惿钏?,為人類的現(xiàn)代生活服務,這既是科技發(fā)展的結果,也是時代進步的必要和必然。更為關鍵的是,現(xiàn)在人類生活的確需要手機、電腦,也確實離不開手機、電腦,這是人們工作和生活都必須要的器物,不使用手機、電腦雖然不會出現(xiàn)寸步難行的狀況,但會加大社會運行成本。所以,如果簡單地把不用手機的“原住民生活”,當成一種解決科技綁架的有效手段,那實質上意味著科技進步是錯誤的,這種做法和態(tài)度是不科學的。
與其搞“不用手機”的活動,不如真正想辦法減少公眾的手機使用度、依賴度,只需要把手機、電腦當成自己生活、工作中的一個小工具即可。